close

 DSC01422.jpg 

2008年夏天的休假。我又去了北京。因为每次回中国都要去北京出差的关系,北京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。

我不是很爱历史,抱着成堆的历史硬背不是我的强项。可是我很爱的是古典文学,京剧和传统艺术。(呵呵,我是一个头脑很古老的孩子,喜欢的东西都是老人们爱的)

曾经记得住在北京的某个早晨,起床听到的不是鸟叫声,而是某家的老人练嗓的声音,北京有很多老人,曾经都是戏迷票友,他们在京剧的环境中长大,受着这类音乐的熏陶,自然他们年老后的爱好,就是聚在一起唱唱戏,下下棋。一般每天在北京城的各个公园里,散步晨练的老人们都有自己的乐器,多数是二胡,然后就能看见他们自己的一出戏剧,要看民间京剧,就不用去剧场了。

北京城分东南西北,google一下北京城区的地图就知道,所有的道路都是四四方方,而话说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中心的那把龙椅。

废话了很多,其实我想写的是关于相声。

民间艺术的源头在北京南城,名为天桥——元、明两代及清前叶,为一片水乡、沼泽,中有一建于元代的汉白玉单孔桥(位于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十字路口处),距离天坛很近,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之地,这个桥是帝王必经之路,故名“天桥”。附近地区亦因此得名。这是我这次去北京有时间去了天坛才终于知道的地方。

200631711324527.jpg 

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,艺人在天桥卖艺,通常是露天设场,相继在这里学艺、卖艺、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、六百人,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,杂耍包括杂技、武术等项目,说唱包括戏剧、曲艺等项目。最著名的有"天桥八大怪",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得名。*(这些文字来自于维基百科--天桥)

“八大怪”中就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。艺名“穷不怕”,原名朱绍文(1829-1904),他曾经中过进士*(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。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),也有据说,朱绍文学识渊博,因看清朝吏治腐败,决心不再投考科举,靠教戏、编戏、唱戏生活但是没有去朝廷当官,而是做起了艺人,因为他的多才多艺,名气大增。1894年,朱绍文被慈禧太后封为“天桥八大怪”之首。

我小时候就很爱听相声,完全是因为好笑,也没有去在乎内容,纯粹为了开心而听。但是在1994-2003年间,相声沉寂了一段日子,一个是因为社会因素让现代相声不怎么好听了,另一个是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都在电脑网络新兴科技之上,而把相声慢慢忘记了。

名为“德云社”的相声表演近2年又让古老的天桥“复活”了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,是一件好事,传统艺术又得到了拯救。

“德云社”的创始人郭德纲把相声艺术重新振兴了起来。他1973年生于天津,8岁投身艺坛,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,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,曾受到多位相声名家的指点、传授。辗转于梨园,兼工文丑与铜锤行当的经历,对丰富自己的相声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,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。2005年底,在网络与媒体的相互作用之下,郭德纲借势风云突起,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磨打锤炼,一跃成为现今相声界年轻演员之中的佼佼者之一。*(这些文字来自于维基百科)

他和他年轻的弟子们,还有许多老前辈们一起做的新段,都是由原来的传统相声改编而来。现在的我再来听这些相声不仅快乐,还学到不少。话说许多历史文化来自于民间人们口述,所以我们称为“传说”,相声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形式。我常听的几个段子里面有《牡丹亭》选段*(有时候是搞笑段),《鹬蚌相争》*(来自《学电台》老段)…… 还有比较喜欢的就是对上下联的几个段子,中国文字的文化就体现在这里。

郭德纲的师兄,弟子中不仅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才子,其他很多人的学历和文化修养都很高,媒体很多都说,现在德云社的所有作品书卷气中带着幽默。

德云社的只在天桥的剧场和茶馆中表演,这次去北京我原想就去听一次,结果才得知要看一场要提前2个月才能订到票。郭德纲有说过,媒体电视是一个好的宣传渠道,但是传统相声的段子,短的20-30分钟,长篇1个小时以上,电视不可能给这样的空间给相声。在剧场里的表演,有观众现场的叫好声和气氛,也更能锻炼艺人的能力。

img323091_min.jpg 这里就是德云社表演的茶馆,现在已改名“德云社”

想写的很多,关于相声的其他各种多元化的形式我就不多写了。

如果大家感兴趣,可以去youtube找一下德云社众多弟子的相声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nda2ath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